现代社会竞争压力与日俱增,“以结果为导向”几乎成了大众成功学中的至高心法。成功者一经出现,立刻会被拆解成各式榜样标签,而标签只是既定结果外化的符号,成功者真正依赖的主观能动性往往被轻易忽略。
事实上,这种价值思维也深刻影响了中国教育的现状,家长习惯于用成年人的结果论去决定青少年的培养方式,带来的结果必然会造成孩子主动性的丧失,甚至急速泯灭孩子在自主创造力上的天性。
胜者教育张益铭老师就曾指出,“如果孩子在教育发展过程中,追求的完全是外在的东西。例如,孩子在鞭子抽打下学习钢琴,在分数、名次的压力下去死记硬背。那么他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就不是在肯定自己,而是在否定自己,不是感到幸福,而是感到不幸。”
因此,以鼓励孩子主动成长为前提的教育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,而主动成长必然建立在自我肯定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之上。
一、主观能动性的意义:遵从天赋,塑造孩子自我价值
主观能动性,准确说就是自觉能动性,是青少年在成长中内心形成的一种自发动力,是他们幼小心智主动认识世界一种方式。
老子有句哲言,“天下神器,不可为也,不可执也。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”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万物以自然为性,只可顺其自然,不可强制。把老子的智慧引用到青少年教育上,就是在强调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之自然天性,应该顺其天性而教导。
在胜者教育所提倡的“胜者少年163模型”理念中,“1”指的就是1个天赋,激活青少年的天赋潜能,让孩子发挥主观能动性,才应该是教育应该遵循的出发点。
提倡让孩子发挥主观能动性,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。当孩子意识到他们可以自主决定和掌控自己的行动和思维时,他们会收获自尊心和自信心,这会使他们更好地面对挫折和困难,同时也会提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。
其次,主动性的培养也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。当孩子可以自主组织自己的时间,并且积极参与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时,他们就可以更好地与他人交往,获得更多的成功感和满足感,这些积极的经验和感受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习惯和价值观。
更重要的是,主观能动性的建立能够增强青少年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这不仅可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,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,为日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。
在胜者教育“163”模型中,将“身体意志”、“学识与眼界”、“自我驱动力”、“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智慧”、“感恩的心”和“社会责任感”定义为青少年在成长中需要培养的6大特质,结合上文便不难看出,该模型正是基于培养孩子主动能动性的意义所概括而出的,因此对青少年教育有着现实性的价值意义。
二、培养主观能动性的方法:关注个性,参与社会
为了培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,首先是要充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,因为好奇心是孩子一切自主行为的起点。
老师和家长应尽可能以好奇心和热情为原点,发掘孩子自身潜在的各种能力,多营造让孩子自主探索的环境,帮助孩子自然地掌握各种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。
在“163”教育模型中,张益铭老师鼓励孩子拥有“艺术思维”、“建筑思维”和“辩证思维”3种思维。为此,他认为学校或社会机构应向青少年提供多元化的体验机会,让孩子参加各种实践活动,有机会体验不同的角色和职责,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主动性。
此外,还要积极鼓励孩子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意愿。家长应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,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心声,并尊重他们的选择,从而增强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决策能力。
同时还要让孩子从小建立目标意识和计划能力,家长和老师可以帮助孩子制定可实现的目标,并帮助他们改善计划和方法,让他们有条不紊地朝着目标前进。孩子在实现自己的目标时如果遇到相应的问题和困难,家长可以给予适当的支持和经验分享,并引导他们逐渐拥有自我适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当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后,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鼓励孩子多参与社会活动或志愿者工作,让孩子多了解社会、了解他人,通过参与、服务、帮助他人来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、责任感和自信心。
张益铭老师认为,“个体在做出决策的时候,动机往往是自私的,但在融入群体后,个体做出决策的时候,就会自觉的考虑整个群体的利益,因为只有群体受益了,个体才会受益。”
在《觉知的父母》一书中,张益铭也指出,“在参加社会活动的过程中,孩子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,逐步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,认识到付出的重要性。”
结语:
教育的本质是在做未来,张益铭老师相信唯有立足于激活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,让他们自主培养出健全的人格、心智和能力,才是现代教育的意义所在。
通过“胜者少年163模型”,胜者教育研发出一套因材施教的科学方法,在尊重孩子天赋和成长规律的基础下,对青少年进行个性化培养,真正实现“教育+陪伴”的价值落地,教育赋能未来因此变得确切可能。